经权之道这一修辞策略带来的一个明显后果是司法的个别化指向,法官所追求的是通过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达到个案处理结果合乎情理的目标,至于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则可以在所不问。
第二个是执法过程中的暴力执法、钓鱼执法、敲诈式执法屡见不鲜,这会带来严重后果。四是多数法律法规仍然得不到有效实施,在具体实践中沦为一纸空文。
我惊奇地发现,在德国,即便是最基层的一般公务员,而且不是管法治的,都有非常明确的清晰的法治意识和概念。(二)进一步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很多社会矛盾是在执法过程中引发的。要看这个国家的公民特别是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有没有增强,对法的尊崇、敬畏有没有增加。通过统一的程序规则约束公权力的行使,细化已有的程序规范使之更加严密,保证行政程序规则的普遍约束力,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确保每项权力都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将行政决策机关自由裁量的余地缩限为最小。如何规范抽象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决策活动,成为当前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难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任何权力规范和约束都应该也只能自上而下进行。201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而公共决策没有履行必要的程序,比如说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集体讨论决定、风险评估等,这自然就会引发这样那样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很容易形成聚合效应,进而发展成一个重大的公共群体性事件。我们的进步只是说在原有不懂法的基础上,现在开始懂法了,开始讲法治了,但是,离像德国这样水平的法治,还有一段距离。建立多元化的畅通的法律救济渠道。地方党政领导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关键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识,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二、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同时要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文明执法,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
过去政绩考核都是考核领导干部的经济GDP,以后除了经济的GDP之外,还应该考察他法治GDP,也就是说他在贯彻落实法律,实施法律方面的成绩如何。第三个制度就是决策的责任制,也就是决策问责,决策责任追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因为现在的《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的问责,还没有扩展到像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这种程度,而且有些领域是不健全的。我国在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四是在一些具体的制度上取得了突破,比如说执法责任制的建立,自由裁量权标准的细化,还有加强市县依法行政的决定。2.法治政府建设在重点领域、重点制度方面有所突破。但是这个工作任务很重,推进的难度很大。现在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
其次,要加强后续的监督保障,否则的话,政府违法没人管,法院该受理的案件不受理,大量的案件被推至法院门外,老百姓自然就会找别的出路了。一是在信息公开制度上有所突破
上一届政府连续进行了6次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将国务院部委的3600多项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了1100多项,清理掉了接近70%。应当尽早确立以法治为重要指标体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即法治GDP。
2004年,我去德国访问,和柏林市的一个区里管环境卫生教育的普通公务员交流。地方上也清理了7万多个审批事项。问责是一个新概念,但跟我们传统上强调的责任制、错案追究制、执法责任制等内容是差不多的,只是表述不一样。四是在一些具体的制度上取得了突破,比如说执法责任制的建立,自由裁量权标准的细化,还有加强市县依法行政的决定。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必须履行五道程序:一是公众参与,二是专家咨询论证,三是合法性审查,四是风险评估,五是集体讨论决定。依法行政是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步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经提过一个建议。地方党政领导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关键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识,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这是一个比较系统地阐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文件,在此之后,国务院又专门制定了一个落实纲要的方案,各地各部门也随之出台了相应的依法行政的实施方案。审批制度改革对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实现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市分开、政资分开,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个国家搞法治,不在于法律数量的多少,关键是人的意识的变化。第二项制度就是规定了行政决策的程序。
要改革现行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重视提拔使用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好的优秀干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告诉老百姓说可以申请信息公开了,政府有义务公开某些信息了,那老百姓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二)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成就 1.法律意识的变化。国务院在2004年颁布了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之后,在其后又多次地颁布了类似的政策纲领和文件。
到了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建设目标,就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1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首先,要让司法成为人民信赖的纠纷解决渠道。建设法治政府,应当紧紧围绕约束规范公权力这一主题,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所以,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要畅通法定救济渠道,采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程序,有赖于我们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意识,制定相关的行政程序等方面的法律。
为什么要清理,因为由于红头文件太多太滥了,往往跟法律法规相抵触,不一致,所以必须及时清理。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强调法治的权威尊严和统一。 二、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水平。通过统一的程序规则约束公权力的行使,细化已有的程序规范使之更加严密,保证行政程序规则的普遍约束力,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确保每项权力都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将行政决策机关自由裁量的余地缩限为最小。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这个决定当时还是比较抽象比较笼统的,原则上提出了依法行政的一些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同时要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文明执法,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什么东西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只有法治。
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发展的今天,推进行政法治还是要靠不断完善的制度和具备良好素质的公务人员。二是在问责制度上有所突破。
本文由死不悔改网发布,不代表死不悔改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bn5h9.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b6ool/6711.html